【香港商報】: 與音樂治療師建立互信 制訂目標 用音樂打開心扉

2014.5.25

音樂向來能陶冶性情、抒發內心感受。事實上,音樂的「可能性」遠遠大於我們的想像。透過音樂,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得以打開;用音樂可以治療多種常見疾病:自閉症、過度活躍症、腦退化症、焦慮症等。

「音樂能否治療腰酸背痛?」是筆者前往訪問途中,友人建議筆者提出的問題。相信不少人對「音樂治病」抱有一定誤解。這也難怪,對比西方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早已將音樂治療與言語治療、物理治療等納入同屬輔助醫療架構當中,本港至今仍沒有相關的專業課程、實習、無疑是較為落後。三名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梁凱琪、鍾敬文和黃穎笙就向大家講解音樂治療的原理及治病模式。

音樂治療的原理

音樂治療師鍾敬文表示,其實早在遠古時代,人已懂得用音樂治療媒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些音樂家嘗試以音樂演奏、歌唱方式來安撫傷兵,希望能減輕他們身心的壓力和傷痛。時至今日,音樂治療則發展到以認知、溝通、社交、心理及大小肌發展這五個範疇作治療目標。

音樂本身有嚴謹的結構及曲式,使用參加者熟悉的歌曲,可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尤其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選用他們熟悉的粵曲更容易引起其鳴,不少長者能輕易隨旋律哼出歌詞。其次,音樂能為參加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 (containment),令病患者容易對喜歡音樂產生共鳴、投入。音樂的流動感 (sense of movement and flow) 可以促進參加者放鬆及擴大想像空間。參加者可以透過不同的音色抒發情緒,速度較慢和簡單旋律的純音樂能夠解除壓力和放鬆; 速度比較快和節奏鮮明的音樂則有助增加活動能力。這些均有助治療師了解參加者的心理,並與他們作溝通。最後,音樂治療師會準備一些小樂器供參加者彈奏,透過打鼓、彈琴、搖擺沙槌,使身體小肌肉得以舒展。

音樂治療改善溝通能力

梁凱琪稱,已有研究肯定了音樂治療能改善自閉兒童在人際關係、語言溝通上的障礙。她以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個案作例子,音樂治療師會根據小朋友的年齡、喜好及能力來制訂治療目標。「例如這名自閉症兒童喜歡聽兒歌《小星星》,而他的治療目標是增加溝通能力,音樂治療師便會定下每次與他會面時,一齊唱這首歌,治療師會在適當的位置漏空歌詞,讓兒童唱出漏空歌詞,並希望到他第十次會面時,可以單獨唱畢,逐步引領他離開自身的安全區 (comfort zone)」。

黃穎笙補充,音樂配個動作、歌唱時,會提高左右腦信息傳輸 (dual hemispheric activation),加強腦部記憶和聽覺辨別能力 (auditory perception),有助自閉左兒童提高學習能力。

延伸閱讀

音樂治療 vs 玩音樂

黃穎笙表示,音樂治療是有計劃地用音樂和音樂元素(聲音、節奏、旋律及和聲)來達到參加者的生理、心理、情緒、認知以及社交需要,為他們提升個人的心理健康。註冊音樂治療師會先為參加者訂立一些治療目標,然後運用各種音樂技巧以達到相關目標。她強調,音樂治療師須與參加者建立一種互信的關係。在音樂治療裡,音樂是媒介,治療目標 (Therapeutic Goals)才是重點。

而玩音樂則可以是自彈自唱,又或是聽他人為自己彈唱,雖然玩音樂/聽音樂均能分享到音樂所帶來的喜悅、陶冶性情; 可是,在這過程中,卻沒有訂立及實行需治療的目標,亦沒有一種互信關係,僅僅是音樂上的交流。

音樂共悅節
提升大眾對音樂治療的認識

音樂治療在外國多個地方早已備受承認,反觀香港仍屬起步階段。一班畢業於英美澳加的註冊音樂治療師為增加公眾對音樂治療應用的認識,特意推行「音樂共悅節」。踏入第4屆「音樂共悅節」,今年主題為「音樂治療與醫療服務」,音樂治療師將於6月份走訪多間公立醫院,為醫務人員及大家分享音樂治療在醫療服務中可扮演的角色、研究及個案,務求大家對此自然療法有更多了解。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