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推廣新聞頻道】專訪音樂治療師Kingman Chung

談起香港音樂,籠統地會想到兩個範疇——流行音樂與獨立音樂。即是說,假若樂迷們覺得流行音樂老套乏味,就自然會轉投獨立音樂的懷抱。當然聽厭了獨立音樂,有時又會走回頭路聽流行音樂。游離於流行與獨立音樂的兩極,筆者認為音樂固然可雅俗共賞,然而音樂最神奇的地方,正是其治癒心靈的作用。今次的香港音樂系列,筆者不談流行與獨立,只談音樂治療,並訪問了一位年輕的音樂治療師,看看香港音樂治療發展的困局。但在討論之先,不妨先了解音樂治療的小歷史。

音樂作為靈丹妙樂

其實遠至古希臘已經有音樂治療的存在,如醫治之神Aesculapius與當時偉大的醫師Hippocrates已經提倡音樂可以治療精神病,甚至他會與病人一同玩音樂。直至一次及二次世界大戰過後,音樂治療開始普及化,意圖抒解倖存士兵的戰後創傷後遺症。不過這其實是人類文化中心太著重歐洲文明發展,其實在埃及、亞拉伯民族以及印度,音樂治療已盛行了幾千年,而且在印度教經典《吠陀經》早有記載。闡述至此,我們知道不同文化的人類歷史,早已有音樂治療的存在,但在香港似乎不太盛行,甚至出現了令人「噴飯」的誤解。Kingman給了筆者一個倒抽一口涼氣的回應。「記得有一次去醫院與眾醫生簡介音樂治療,竟然有醫生問我food therapy 與music therapy有甚麼分別呢?我想大概是食物與音樂的治療分別吧!」筆者與Kingman彼此心領神會,頓然捧腹大笑。

不過大笑後,究竟甚麼是音樂治療?簡單來說,音樂治療是一種表演法(expressive therapy)的療法,並藉著音樂治療師的帶領下,受助者可以在音樂薰陶下滿足身心、平衡情緒、社交溝通、甚至靈性等各方面的需要。當然音樂治療不是預先選好歌曲,讓有需要的人聆聽特定的選曲,反而是強調互動性參與。「其實用作音樂治療的音樂,只是一個媒介達致治療目的。當然聽一些輕音樂可以令人放鬆心情,多少也有治療效果。但音樂治療不是純粹聽音樂,反而強調與病人的互動。」

筆者在YouTube找到一條有關音樂治療的片段,當中的音樂治療師除了與不同病人一同互動外,還在音樂奏起時與大家樂在其中,從而改善病人的語言能力、焦躁、情緒管理及應對身體痛楚的處理方式。

Kingman 擔任了康貝加嬰兒奶粉的講座嘉賓,在鑽石山荷里活廣場分享《音樂如何影響親子關係及兒童腦部發展》,並在現場示範了一些音樂活動和即興音樂。

與病人創作歌曲

與病人一同創作歌曲,似乎是天馬行空,但音樂治療正有這種威力,亦是音樂治療最強的獨特之處。不如讓Kingman親自解說:「其實病人不需要有任何音樂知識及樂器上的訓練。例如,病人唱幾個音或寫幾句歌詞,甚至是病人純粹分享歌曲想帶出的信息,音樂治療師都可以幫他們譜一首歌曲出來,而且病人可以選擇不同樂器作配樂之用。因為很多病人面對病情都沒有選擇,難得透過音樂治療可以選擇,當然是十分歡喜。不過最重要的是,病人參與一同創作歌曲,並在創作過程中,增加病人本身的自信。例如我曾經接觸一位末期癌症女病人,她除了面對死亡所感到的恐懼及焦躁,不知道還剩下多少日子,還擔心日後家庭與小朋友的成長。所以我就決定與她寫下一首歌曲,希望留下一些東西給自己的孩子,甚至待創作完成後,她經常聆聽作品,作為提醒自己堅強生存下去的憑據——為了自己的孩子。當然音樂治療不會讓癌細胞消失,但透過創作歌曲可以鼓勵她整個家庭日後的成長。」

今天我們聽音樂可能純粹為娛樂,抑或只是用來放鬆心情。但音樂加上治療似乎是夢幻組合,雖則藥物醫治了身體,但音樂卻是心靈妙藥,撫慰了傷痕累累的內心。可惜的是,香港的音樂治療仍然只是起步階段,這可能歸咎於香港醫療制度。「雖然香港首個音樂治療師已經在七十年代出現,但到現在亦只有四十多位註冊的音樂治療師,對音樂治療的認知性仍然偏低,其實是香港醫療制度還沒有找到音樂治療的定位及角色。」在此盼望香港音樂的發展,不只流行與獨立音樂彼此豐富,音樂治療亦如事。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