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中風 Stroke
相關音樂治療服務:
1.『樂隨風』中風復康者合唱團
為中風康復者成立合唱團,由音樂治療師透過音樂治療的方法,
- 時間:每星期一次兩小時訓練
- 地點: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康山中心
- 查詢及報名:2549 7744
如有興趣,請瀏覽以下網站及報名:
http://www.cccd.hk/?a=group&id=event_archive&doc_id=954
2. 家居一對一音樂治療
透過一對一療程,音樂治療師能針對個人需要及性格強項,為參加者度身設計最合適的治療方法,發擇最大成效。同時,治療師會因應家居環境配合適當的治療服務。 治療師不單只為參加者進行治療,每堂亦會與參加者的家人/照顧者進行諮詢及訓練,讓他們在平日時間亦可以與參加者進行練習,使治療融入日常生活。
一對一音樂治療是個別支援人士而設的治療服務。參加者不需要任何具備音樂知識及經驗。
治療服務:
- 時間:45分鐘或60分鐘
- 堂數:每個月4節或8節,或以單堂形式購買
*以上服務須先預約,歡迎致電2968 1710查詢。
相關資料
中風定義:
因腦供血中斷而造成的腦損傷。如果中風造成大範圍的腦組織受損,可能引致視力問題、交流障礙(失語症)、抑鬱症甚至癱瘓。
音樂治療的方法(例如):
- Rhythmic Speech Cueing and adapted 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
透過歌曲中的節拍長短、音高誘使中風人士改善語言及溝通能力 - 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
以中風人士行走的特定旋律或節奏,用現場音樂引導中風人士進行步態及肌肉等訓練,改善肢體運動功能 - Cognitive Skills Training :
訓練專注力、多任務處理能力、決策能力等
音樂治療對中風人士的好處:
- 音樂治療師設計一系列音樂律動改善身體功能,使訓練動作增添趣味,增加訓練成效。
- 音樂需用多種感官,它能夠激活腦部數個部分的聯繫,可透過它來幫助他回復記憶或說話能力。
效用:
- 音樂能刺激大腦,在帶動四肢活動的同時亦能讓心情放鬆
- 改善語言及溝通能力
- 改善身體肌能及活動能力
- 改善認知機能 ( 記憶力、組織力、集中力及解決問題能力 )
- 提升動力,減低疼痛及負面情緒
相關文章/報導:
- Video: 音樂治療讓中風患者恢復說話能力
- 樂隨風合唱團
Music heals: Hong Kong charity sees stroke victims regain speech and confidence through choir project - 香港南華早報: 中風復康者唱出屬於自己的歌聲
- 【奇蹟康復】音樂治療師:治療後或能唱出心
- 音樂治療能改善腦受損
- 聽音樂有助治療中風
- 音樂治療有助中風病人復健
西方科研:音樂影響情緒 古典現代差異
【大紀元9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辛菲綜合報導)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神經元》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音樂會影響和改變人們的激動和反感的程度,甚至會影響人們集中精力的程度。
西方科研經過十幾年的研究發現,古典音樂是治癒身體與精神創痛的良藥,可提升心智。
音樂療法(Music Therapy,MT)在過去四十年來在不同臨床領域的應用一直受到重視。多項研究顯示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對人身心健康的差異。
用音樂治療疾病在歷史上早已有跡可循。中國作為音樂治療的發祥地之一,先民們早就探索宇宙規律與生命節奏的秘密,如「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與天地相應也」;「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和正心也」;「脾在聲為歌」、「去憂莫若樂」;「好藥者,與之笙笛」;「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
每個人天生都有音樂天賦
這篇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的文章說,音樂和語言一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認知能力之一,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人也天生具有「音樂細胞」。
在實驗中,選取了18世紀英國作曲家博伊斯不太為人所知的作品,結果發現,參與實驗者每當感覺到音樂中的變化起伏時就會按下按鈕。研究顯示,對音樂根本不懂的人也具有對節奏和音調的感知能力,能夠區分樂曲的開始和結束,將接收到的聽覺信息分段並加以理解。
這兩位研究人員指出,我們聽到的聲音與大腦的情緒中樞腦扁桃體有直接聯繫,音樂對大腦的影響使我們的情緒與音樂直接聯繫在一起。
莫扎特效應
莫扎特的音樂不僅歷久不衰,還跨越了純音樂欣賞的領域,具備各種神奇療效。從老年癡呆症到癲癇症,從提高智力到提高牛奶產量……許多醫學研究報告都提及莫扎特的音樂最具治療效果,「莫扎特效應」風潮正席捲現代各個研究領域。
有學者分析,莫扎特效應源於莫扎特音樂中的旋律符合人腦的運作模式。
莫札特效應最早於1993年表於權威的NATURE科學期刊,兩位加州大學教授的實驗證明,聆聽十分鐘莫札特奏鳴曲,有增長智力效果。他們指出,古典音樂可提升心智。
極具潛力的音樂治療
19世紀初期,歐洲一些精神科醫師發現,有些病患雖然對於種種刺激都沒有反應,唯獨卻對音樂有感受力。此後,音樂和醫學的聯結又漸漸被重視。本世紀初,歐美各國的各個殘障機構、教養院、及特殊教育學校也開始運用音樂來改善殘障兒童和成人的各種身心困擾,而且發現成效相當良好。
音樂治療成為正式學門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稍後,也就是在音樂開始被注意到能夠促進復原及治療「戰壕休克」病人之際。之後不多久,為了提升音樂治療的科學性及提供學者們有關的準則與支持,美國的國家音樂治療協會於1950年成立。
諸多研究發現,傳導音樂的神經與傳導疼痛感受的神經是一樣的,醫生們因此將音樂用於減少產婦分娩的痛苦;牙科診所用它來安撫病人;還可以用於消除癌症的一些症狀和癌症治療的副作用。
從婚姻心理諮詢到治療強迫症和精神病,目前越來越多的精神療法使用音樂做為輔助藥物與心理治療的手段,音樂幫助患者認識自己的感覺並改善負面的情緒。
古典音樂促進胎兒發育
根據歐美及中國大陸的學者研究指出,古典音樂能提供胎兒良性的聽覺刺激,對胎教有相當的助益。研究發現,嬰幼兒期聽莫扎特和巴赫的音樂,可以擴大腦體積,增加神經元的活動,有助正常發育的兒童抽像推理的能力。
研究顯示,對胎兒定期實施聲音的刺激,如輕柔的古典音樂和父母親的輕聲細語等,可以促進胎兒感覺神經和大腦皮層感覺中樞的發育,奠定智慧開發的基礎。相反,在現代音樂和噪音的刺激下,胎兒會煩躁不安,心跳加速、胎動增強。
西班牙的科學家也發現,胎兒對音樂有好惡。儘管他們還在母親的腹中,離預產期還有十二週的胎兒喜歡特別喜歡莫扎特、威爾第等輕柔優美,高度和諧的音樂,很排斥重金屬搖滾樂。
研究還顯示,古典音樂可以安撫早產兒。通常早產兒會將疼痛及不舒服透過行為及臉部表情、甚至心跳加快表達出來,但是當他們聽到古典音樂時,很明顯地,可以看到早產兒的行為、臉部表情及心跳都恢復正常。
古典音樂可激發幼兒智力
美國的幾項研究證明:大腦中許多與學習相關的聯繫,可以在幼兒時期用古典音樂加以激發。199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甚至通過立法,要求託兒所每天播放半個小時古典音樂。
研究發現,古典音樂的特有模式,有利於幼兒認知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幫助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學習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方面的知識。
聽古典名家的曲子能夠激發人的創造性和理性思維能力,幼兒身處其中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也更強烈。這為他們在智力遊戲、解決難題甚至進行科學實驗的技能上具備了潛力,幼兒的語言能力也會得到鍛練,因為音樂的節奏、音調和反覆性能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但並不是所有的節奏都適合幼兒,應採用一些安寧的樂曲。
有關研究還顯示,音樂對於兒童的情緒與社會能力也有好處,使他們與同學保持更好的關係,較少為找老師麻煩。還可以幫助有語言障礙,甚至患有自閉症的孩子。
來源:大紀元 2007-09-05
http://www.epochtimes.com/b5/7/9/6/n1825056.htm
中風具有發病急、常留後遺症和死亡率高等特點,是醫學界公認的頑疾。芬蘭研究人員在20日出版的英國《腦》雜志上發表文章説,如果給中風病人每天聽幾小時他喜愛的音樂,將大大有利于病人身體痊愈。
實驗表明,與沒經過“音樂治療”的中風病人相比,大多數經過“音樂治療”的中風病人語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注意力也明顯增強。
聽音樂實驗
此項研究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心理係博士生泰波塞爾凱默主持,共對60名平均年齡60歲以下的中風病人進行分組實驗,整個過程從2004年3月持續到2006年5月。最終有54名病人完成實驗。
研究人員挑選了在實驗前一周中風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對中風病人參加實驗前的各項能力進行測試,發現這些人大多行動不便、記憶力受損、注意力難以集中。
然後研究人員將實驗對象隨機分成3組:第一組病人每天至少花兩個小時聽音樂——大多數人選擇英語或芬蘭語流行歌曲;第二組病人每天聽不配音樂的有聲讀物;第三組病人什麼都不聽。
實驗對象隨後接受一係列感官和心理測試,並分別在3個月和6個月後再次接受測試。
音樂療效大
3個月後的測試結果表明,60%聽音樂的病人語言能力得到提高,而這一比例在收聽有聲讀物的病人和什麼都不聽的病人中分別為18%和29%。
6個月後,上述實驗結果得到確認。塞爾凱默説,給實驗對象聽的音樂中63%帶歌詞,但鑒于只聽有聲讀物的病人治療效果不明顯,他認為是音樂或至少是音樂與歌詞共同作用,才對中風病人産生了明顯療效。
早在塞爾凱默之前,已有不少研究團體成功證明聽音樂能幫助治療患有孤獨症、精神分裂症和癡呆症的病人。“但音樂被證明對腦損傷病人恢復健康有積極作用還屬首次,”塞爾凱默説。
但他特別聲明,“音樂療法”在被係統用于治療中風病人前須經大量臨床觀察,“這種療法不一定對所有病人適用”。
多巴胺是關鍵
對于音樂的神奇功效,塞爾凱默解釋説,當音樂刺激大腦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主要負責愉悅情緒的信息傳遞。
先前研究證明,大量分泌多巴胺能夠增強記憶和注意力,並可加快大腦信息處理速度,使人感覺更加靈敏。
此外,音樂還可直接刺激大腦受損區域,使大腦主動修復並更新受損神經網絡。
“中風病人每天僅有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治療,其余時間他們往往呆在房間裏,非常懶散,很少與人互動”,這樣非常不利于治療,塞爾凱默説。
法新社20日在報道中説,如果“音樂療法”被證明可行,這項研究將為治療中風提供一條更簡單、更經濟的思路。
(王若遙)
來源:新華網 2008年02月21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1/content_7637599.htm
|
||||
|
Interesting links
Here are some interesting links for you! Enjoy your stay :)Pages
- About
- Blog
- Bunne Music
- Bunne Music 瑞典音樂教學:玩轉音樂「家」年華
- Contact
- Course and Workshop
- IMTC – International Music Therapy Centre
- IMTC – 國際音樂治療中心
- Media & press
- Meet the team
- Music Therapy
- Online Music Therapy for Stroke Patients
- Our Services
- Project Resonance
- Project Resonance
- Resource
- Videos
- 媒體與新聞
- 影片 Videos
- 我們的團隊
- 我們的服務
- 網上兒童音樂治療服務
- 網上音樂治療服務 – 中風患者
- 網誌
- 聯絡我們
- 課程及工作坊
- 資源
- 關於我們
- 音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