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還是玩具?」哪樣能為自閉症小朋友帶來更多快樂和社交互動?

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下稱ASD)的小孩,在社交技巧或情感表達的方面一般較弱,也較易只專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和物件。

南韓一間大學就曾經進行一項研究,找來10位介乎3至5歲患有ASD的小孩,比較他們分別在進行即興法音樂治療和玩玩具的行為。結果顯示他們在玩音樂的時候,無論是展現開心的頻繁程度、參與的自發性,還是表達情感的次數都比玩玩具高。

學者在觀察小孩活動時,會留意他們笑的次數、表達情感的次數和小朋友有否主動引起跟音樂治療師的互動和反應。上述這三方面的表達和行為,對ASD小孩都是不容易的。

研究亦提及在玩玩具過程中,當較年輕及ASD特徵較明顯的小朋友得到一件喜歡的玩具,很容易會集中精神去玩,很難與人分享或讓人加入一齊玩。相反,音樂有多變特性,也很容易吸引小朋友注意,小朋友可以在音樂中找到自己的空間,同時音樂治療師透過模仿小朋友聲音和行為,較容易與小朋友作出互動。

學者也在過程中,分別留一段無人引導的時間給ASD小朋友,由他們自主去玩。他們發現無論小朋友是玩音樂,還是玩玩具,都顯得特別開心,這都可能反映出小朋友需要適度自主的玩耍時間。

參考文獻:

Kim, J., Wigram, T., & Gold, C. (2009). Emotional, motiv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sponsivenes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improvisational music therapy. Autism, 13(4), 38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