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動新聞】唱歌治療中風:忘記過去為生命喝彩

2018.06.18

中風令病人身體癱瘓、影響活動能力,若大腦語言中樞受損傷,更會出現語言障礙,患上失語症。香港復康會成立全港首個中風復康合唱團,由音樂治療師帶領,運用腦神經音樂治療結合社區音樂治療,用唱歌助失語症中風病人重拾說話能力,更希望病人能透過歌曲紓發情緒,從患病的失落悲傷中走出來。合唱團本月底會舉辦音樂會,唱出生命力。

「樂隨風中風合唱團」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香港復康會及國際音樂治療中心合辦,是香港首個中風復康合唱團,成員中除了有中風失語病人,亦有病人家屬及照顧者。合唱團成立三年已累積成員近60人,除每周定期練習,亦有多次參與公開演出經驗。

音樂治療師鍾敬文表示,以合唱團唱歌模式治療中風失語患者,當中運用了腦神經音樂治療理論,對表達性失語症,即左腦的腦區受損,導致右半身不便的患者最為有用。左腦負責言語表達,曾左腦受損,患者的溝通能力較弱,說話慢且斷斷續續,但原來患者的音樂表達沒有受損。

腦神經音樂治療最常運用是旋律語調治療法(MIT),即以日常字句加入旋律,再引導患者按旋律加上拍子「唱出」句子,最後將旋律取走,希望患者能說出那句說話。鍾舉例,如房間內悶焗想開窗,治療師會創作旋律,先用琴彈出,邊打拍子邊唱出「可以打開窗嗎」,唱兩、三次後,再由病人唱,之後停止音樂只唱歌,再慢慢變成說出「可以打開窗嗎」。

應用在合唱團時,病人較難單對單學習說話,鍾敬文會選擇一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先讓病人每句唱一、兩個字,慢慢再唱整句,再進展到唱整首歌,「例如我唱『問我歡呼聲有幾』,病人就唱『幾多』」。最重要是音樂治療一定要使用現場音樂,不能使用預先錄製音樂,因為患者的能力難以順暢唱完一首歌,現場結他鋼琴伴奏,可以調節速度,例如「《紅日》歌詞病人好鍾意,但太快我唱都困難,但用結他就可以改變節奏慢慢唱」,這樣亦能增加病人的成功感。

創作亦是治療的一部份,合唱團過去共創作五首歌,鍾指,這能讓患者透過歌詞表達心聲,寫歌的過程中亦會回憶、重組及整理經歷,藉此紓發情緒。他補充,合唱團是社區音樂治療的一種,透過同行者與朋輩支持,讓參與者建立自信心及康復動力,還要與社區連繫,故本月30日會舉行「唱到甩肺音樂會」,大唱耳熟能詳的流行曲如《獅子山下》、《發現號》、《海闊天空》,以及創作歌曲《我對你說》、《為生命喝采》等。

「其實我跟你一樣,曾話過追逐夢想,無奈我沒法改變命運的安排朋友我會衝破這障礙,每天都努力向前,忘記過去為生命喝采」這是樂隨風合唱團創作《為生命喝采》的歌詞,亦是合唱團成員、中風病人鮑慧媚(Dora)的心底話。56歲的Dora原本是中學教師,11年前突然中風,除了右邊身活動能力受影響,語言能力亦完全失去,過去多年經過不同康復治療,3年前更加入合唱團後,說話能力進步更快,尤其在言語組織上,「以前講嘢前要腦裡面諗咗先,依家可以直接講到」。

「一個字都講唔到,吖吖吖,好似BB咁」,Dora憶述出事初期的情況。她坦言,中風初期最難過,不能說話難以表達,又要坐輪椅,當時感到非常傷心。但當時只有40多歲的她,想到人生還很長,不想放棄決心爭取復康,努力學行、學講話,勇敢面對一切,經過多年的治療,現時已能自行走路,說話也很清晰,其後更加入合唱團,「唱歌好開心,心中有難處可以透過唱歌紓發」,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言語組識上也有進步。

另一名合唱團成員詹碧常(Shirley),同樣是56歲,4年前在韓國旅行時突然中風,坐醫療專機回港治療,至今仍要使用拐杖行路,說話不清楚,只能說「係呀係呀」等。Sally的媽媽說,今年女兒其實已經進步很多,「依家識駁咀啦」,又指去年她說話沒人明白,經常要靠估,更鬧出不少笑話。兩年多前與媽媽一起參加合唱團,Sally指自己很開心,因為有很多同路人鼓勵,又稱最喜歡唱的歌是《朋友》。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