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鋼琴「零級」音樂治療師 鍾敬文教中風病人唱出心聲

2016.3.8

全港約有五六十名音樂治療師,鍾敬文是其中一人。

這份工作,最奇妙的現象,莫過於令中風康復者重新說話。不,是唱歌。鍾敬文說:「左腦中風的病人,雖然無法說話,但他們可以很清晰地唱畢整首歌,因他們的右腦音樂區並沒有受損。」

病人此時可像唱音樂劇一樣,把「我想食飯……我想去廁所……我好開心……」等日常生活指令和感覺融入旋律之中,去跟別人溝通。中風病人仍有靈魂,有自主想法,只是不能靠說話表達。

鍾敬文說,音樂治療師要靠即興音樂跟病人互動,一般考獲8級鋼琴,但他自言自己是「零級」。

鍾敬文說,音樂治療師在香港並無註冊制度,而在港執業的音樂治療師,主要在4個國家註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他本人在澳洲註冊。

治療對象包括中風、自閉症、專注力不足、腦退化、寧養關懷、物質濫用、抑鬱症等。

各種症狀,又以左腦中風康復者最特別,此病又名為失語症(Broca’s aphasia)。以一位女病人為例,她左腦言語區受損,不能說話,卻可唱歌,用右腦唱出歌詞,以歌詞代替說話,情況有點怪異,像演音樂劇。

他解釋:「音樂可刺激整個腦袋,聯繫語言能力,讓記憶甦醒。」

然後,他唱出:「我想食飯……我想去廁所……我好開心……

「若病人其中一隻手仍可活動,我會叫他打拍子。我這時在旁彈琴,叫他唱出如『我想食飯』的句子,拍子繼續打,因它有structure,令病人更易上口,速度慢慢加快,當他熟習音韻後,就停止彈琴,請他清唱。」他道。

這樣,病人回家後,就可「以唱代說」,非常神奇。

金曲助腦退化症

2種可進行音樂治療的病症,是自閉症。

「自閉症的小朋友不喜歡社交,跟別人沒有眼神交流。」

他示範治療方法,手抱結他對病人唱:「HelloHelloHello,你好嗎?HelloHelloHello,你好嗎?好開心……見到你!」

他指,「當我唱到『你』字時,要求病人望着我,要他畀回應。音樂較說話有效,因它像遊戲,小朋友較易受落。」

另外,自閉症兒童有追求完美的性格。

「對付這情況,我會唱:一閃一閃小星……」他拿起結他彈唱,未唱完整句,突然停下來,指:「自閉兒童這時也許肯開口,補唱剩下來的『星』字,因他要求事情工整。」

3種症狀是腦退化症。

「腦退化症是無法醫治的,但音樂治療或可維持和減慢腦退化的速度。」鍾敬文說,以早期患者更見效,播放懷舊金曲,其實是讓病人緬懷舊時。「若他已不能說話,只懂發出:唉……」這時,他拿起結他彈唱:「唉…………,透過客人的些少反應,我們以音樂回應他。」

4種是寧養病人,如癌症病人。以音樂減低他們的痛苦。

「有個三十多歲的女病人,她罹患卵巢癌第3期,而兒子只有歲半。這位媽媽對未來感到很憂慮。雖然有丈夫,但關係不好,她很抑鬱。」他道,「最後,我跟她合寫一首歌。對於臨終病人,我們要跟他們一起找尋自我價值。」

每個音樂治療師都要懂得彈奏樂器?

「對,鋼琴基本都要有8級以上。」他笑道,「我則比較特別,我是零級的——我沒有考琴,我是夾band的。」雖然沒有考琴,但夾band是玩即興音樂,可能更有助跟病人溝通。

音樂治療師的客人通常是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除了玩得一手好音樂,還要有甚高EQ

「他們流口水、穿尿片、又叫又喊、想攬住你!」他皺眉一想道,「我不想踩低他們,但初次接觸這類人士,我是很震驚的。又有一次做實習,我的 supervisor在彈琴,而我要跟他們跳舞,headshoulders knees and toesknees and toes……我要掂他的膝蓋、腳趾等玩,那人卻突然失禁,褲襠全濕了,他是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我想:點算?但我繼續掂,因既然已走入這個行業,就要盡力。 當然,後來supervisor跟我說,你應該跟工作人員講,同佢換尿片。」

他又試過差點被打。

「有次服務對象是澳洲原住民,在完結後,我叫他把鼓還給我,但他說不給,把非洲鼓高高舉起,想向我敲下來。其實我身上掛着警報鐘,只要按一下就有人 來救我。但我不能害怕,否則就不能繼續做這份工作。當下,我只堅定地再叫他把鼓還給我。幸而,他笑笑口地把鼓拿下來還我。之後,我們閒談時問他原因,他說 想在其他人面前逞強,我跟他說,你玩音樂若出色的話,更是威風!」

兩人慢慢建立互信,他萬分體諒道:「有時,他們生氣有好多原因,要找出原因。」

莫扎特效應無效

鍾敬文在港執業3年,在澳洲實習兩年。雖然未出現過神蹟,但病人的小小進步,對他來說,是一大步。

「有個九十多歲的婆婆,患上晚期腦退化症,已有幾年沒說話,但在接受音樂治療後,她能跟我表達yesno。」此事發生在澳洲的某間療養院。「我不 知道她喜歡什麼歌,又不知道她家人在哪裏。但我根據她的背景,猜她大概會喜歡某些歌曲吧,然後我對她彈唱,有次唱到Daisy,她忽然望了我一眼。到下一 次,我再唱這歌,便刻意地唱DaisyDai……然後停下來,她望着我把那個sy音唱下去……我問她想我再唱嗎?她舉高一隻手示意yes——這個婆婆, 已有好多年沒有跟外界溝通了。」

另一個案也在澳洲,在某間「高危青少年中心」。

「他們是聾啞人士,有些人很易發怒。其中一人身形龐大,往往轉身就撞倒別人。我希望提升他對身邊人士的關注。有次,我給他非洲鼓,因鼓可發出震波, 而我彈琴,但琴音沒有震波,那我們如何互相配合?我利用腳去觸碰他的腳,叫他望着我的表情,一齊打拍子。那次很成功,他跟我夾到。我在中心待了半年,我彈 琴,他和其他青年一齊唱歌。」

相對之下,音樂治療師在香港未獲得很高認受性。

「譬如說,澳洲醫院,有駐場音樂治療師,香港就沒有了。」他道,「在急症室、病房、早產嬰兒室,都有音樂治療師駐場。」

有沒有什麼活用例子?

「譬如病人燒傷,他們穿衣服、洗澡都會痛得大叫『呀……』,我們就在病房中,在旁學他唱『呀……』,他們覺得很奇怪,於是焦點就由痛楚轉移到我們的身上了。」

澳洲駐醫院音樂治療師拿着結他到處走?

「對呀!」接受訪問時他也是抱着結他。「如果面對早產嬰兒,可能叫媽媽唱歌。」孕婦聽莫扎特的音樂,是否如傳聞所言有助孩子變得聰明呢?

「那是不可能的事。」這回他斬釘截鐵地說,「音樂的確有助大腦發展,但說令孩子變得更聰明,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其實有研究講,媽媽自行唱歌更好,孩子在母親肚中聽到歌聲,如同一邊浸spa一邊按摩,可建立親子關係之餘,媽媽也可以透過唱歌抒發情緒。」

他積極在香港推廣音樂治療,去年成立中風康復合唱團。

「從外國帶回來的經驗,向NGO申請funding,可辦活動兩年。」他打開電腦,逐一展示圖片道,「現在成員約有20人,有些成員由不能活動,到聽到音樂懂得『印腳』,再到跟大家一起做動作……

患者家人大多盼望奇蹟,有沒有患者由不能說話不能動彈至奇蹟地變回正常人?「可以說話,是有的。」他簡略地說,卻不敢誇口做生神仙。

那有沒有什麼金曲是萬能key?這回他搖頭。

「視乎病人的喜好和年紀。如年紀較長的,有《月亮代表我的心》、《上海灘》;年紀較輕的,有陳奕迅的《今日》、Beyond的《海濶天空》、《真的愛你》。小朋友則是《小星星》等經典歌,唱起來較易有共鳴。」

跟鍾敬文談天,像做完一節音樂治療般令人舒暢。他性格充滿積極性,充滿諒解之情,任何壞事在他眼中都有可愛之處。他還有一口爆牙,愛咧嘴而笑。這個年輕小伙子本月中生日,到時才28歲。他選對了路。

最後,只有一個問題。如此樂觀的人,在這個年紀,應是不少朋友為情所困時的傾訴對象吧?果然,他哈哈大笑說,「的確有很多,每天至少收到一個電話……

撰文:譚淑美     攝影:陳縱宇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http://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1254657/%E9%8B%BC%E7%90%B4

樂隨風合唱團

樂隨風合唱團創辦人:
莫昭如先生
鍾敬文先生

合辦機構:
社區文化發展中心
香港復康會 – 社區復康網絡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